Posts by: Marvin Nala

Finally, the U.S. would like to discuss climate equity and CBDR-RC principle!!!

Doha, Dec. 5. At the just adjourned high-segment plenary, the U.S. special envoy Todd Stern said to ministers from countries that the U.S. would like to join a discussion on climate equity and the principle of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y.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y and Respective Capability” (CBDR-RC) was first introduced in Rio declaration in 1992 and later further emphasized in climate talks at early 1990s. It is a fundamental principle for most developing countries. However, the United States hates this phrase, negotiators have rejected discussing it and worked to take it out of future texts. Last year in Durban, Mr. Stern was famously quoted that equity and CBDR “will never fly” for the U.S. in order to oppose the deal between EU and India. At Rio+20 summit this June, Mr. Stern said that paradigm of the CBDR is a nonstarter and “certainly crosses a red line for us.”

Anyway, let me quickly quote Mr. Stern’s speech today:

We have had an important year of conceptual dialogue, and we need to continue to enhance that work toward the vision of an ambitious and equitable agreement. And let’s provide a thorough opportunity for Parties to discuss all critical issues, including the principle of equity and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and respective capabilities.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welcome such a discussion, because unless we can find a common ground on that principle and the way in which it should apply in the world of the 2020s, we won’t succeed in producing a new Durban Platform agreement. And we have to succeed. Let’s have that discussion.

For years, the rude rejection of equity and CBDR by the U.S. spurred severe distrust among major negotiation countries. But countries have realized that they have to face this extremely difficult question, both ethically and politically. Maybe Mr. Stern read my interview with Mary Robinson yesterday. Regardless, the United States is in the discussion now; a quite important signal to move things forward!

We have to succeed. Let’s have that discussion!

 

Find the full speech text here: http://www3.unog.ch/dohaclimatechange/sites/default/files/Statement%20by%20USA.pdf

Read my previous blogs on climate quity:

U.S. should have an open and proper debate on climate justice: Mary Robinson [Dec 4, 2012]

Bring Equity Back to Table: China’s expectation at Bonn [May 15, 2012]

EU’s Interpretation of “China’s Capability” [Dec 11, 2011]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According to Americans [Dec 8, 2010]

Tagged with:
 

U.S. Special Envoy Todd Stern announced that United States would like to discuss climate equity and the principle of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y.

Read post

I just sat down with Ms. Mary Robinson, former president of Ireland and president of Mary Robinson Foundation- Climate Justice. President Robinson discussed why countries have to face the climate justice debate right now in order to reach an fair and equitable agreement by 2015.

Tagged with:
 

I just sat down with Ms. Mary Robinson, former president of Ireland and president of Mary Robinson Foundation- Climate…

Read post

2012年12月21日… 墨西哥时间。算一下时差,天朝臣民顶多多活14个小时。

你们要知道,这如果万一被说中了呢?温总算是及时拿到船票,去西藏秘密基地“归隐林泉”了,可是… 还剩下… 三十天… 哎… 一想到这么严肃的话题,我就陷入一种深沉的忧郁。

要是我们被干掉的时候,这个星球和谐昌盛,我还能惋惜不已。可就是因为这个70亿人的世界,眼下仍是那么乱糟糟的,我才觉得觉得更加可耻。真是可恶透了!要是这一切都在三十天后终结了,你会是什么心情?会有哪些遗憾?

 

六月份毕业后,我从上海坐火车,穿过整个中国到拉萨。从那儿再一路向南,穿过西藏,到尼泊尔,再到印度。

我记得,我们的吉普车从日喀则往珠峰大本营开,道路越来越狭窄,沿途的村落也明显逐渐穷迫。每人两百块的进山费,似乎一点儿也没有改善这里的经济条件。而我们只是看到蹲在路边脏兮兮的藏族小孩,一看到有车来,就跟着跑拍车门,讨钱讨糖。

在尼泊尔,我借宿的那户人家,丈夫Napa在加德满都学英语,靠给沙发客做导游偶尔赚点钱。妻子不通英语,在家带两个孩子,一家四口住在30平米的两间屋子里。因为电力供应不足,尼泊尔大部分山区晚上都没电,而几个大城市施行轮替输电制度,每天至少停电六个小时。有钱的家庭可以靠柴油发电机维生,但像Napa他们家,到了停电时间就什么正事儿都做不了。小姑娘读不了书,更不用说看电视,用电脑上网工作了。看着那支用得极为小心的蜡烛,我才知道能源对于缓解贫困的重要性

我们去尼泊尔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徒步,门票大约要四五百人民币,说每年几百万游客来感受自然。中间很多人嫌重嫌累,就带一个挑夫上路。这些精瘦的男人,穿山越岭,在他们自己的国土上,靠给游客出卖体力劳动,才赚取几个零头。但他们已经比尼泊尔大部分不通道路的山区富裕多了。路上遇到有在山里教汉语的中国志愿者,他们说为了吃上一根冰棍,她和学生们每周都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到一家前不着村后不找店的小卖铺,然后再原路返回。这就是他们生活里最奢侈的享受了。

 

这还算是幸福的孩子了,非洲还有几千万人吃不上饭,死了爹死了娘,缺乏药物等死呢。在南亚,在非洲,在中国的穷乡僻壤,我看到路边没有衣服裹体的孩子,看到铁路沿线的贫民窟,仅仅是看到听到这些心酸的故事,我都感到难熬的困惑和愤怒。

“我从未感到过对生活有过如此极度的愤怒。有些人相信爱,相信上苍的仁慈,相信真善美有所回报。命运夺走这些人的一切,然后把至上的权利和财富赋予那些最自私的人。我不能理解,不能淡定,更不能与之和平共处。现在不能,以后也不会。我爱生活。可是现在,我只想把这个世界狠狠揍一顿,揍到鼻青脸肿。” 这是在肯尼亚支教的贝贝同学。

巴基斯坦遭遇洪灾

面对这些苦难,我们的世界并没有对此体现出足够的重视,而气候变化正在让这一切变得更糟糕。

让我们面对这个现实吧!卡特里娜、姗蒂飓风、加拿大森林大火、中国西南的干旱、孟加拉和印度的洪水…我们身边的极端天气正在越来越频繁。

中国社科院和国家气候中心发21日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2012),明确指出,“中国自1951年以来,高温、低温、强降水、干旱、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都发生了变化,并有区域差异。强降水事件在长江中下游、东南和西部地区有所增多、增强;全国范围小雨频率明显减少;气象干旱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华北和东北地区较为明显;冷夜、冷昼和寒潮、霜冻日数减少,暖夜、暖昼日数增加;登陆台风频数下降等。” 而中科院地理所的另一份报告指出,“受气候变化影响,中国四大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将以降低为主,灾害风险增加成粮食安全不稳定最大因素。”

“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2000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已经陷入了海平面之下,这是来自国家海洋局的数据。而如果海平面再上升0.3米,在珠江流域将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淹没,其他的地区也可能被侵蚀… “中国领土的质量会因为气候变化而下降,这是一个中国从上到下都很重视的问题。气候变化正在导致中国领土的沙漠化。另外,气候变化造成的空气污染、水污染也非常严重… 气候变化突出了中国缺水和食物的危机,食品生产至2030年将下降5%~10%,气候变化带来的恶果是不具有可逆转性的… “(张海滨, 2009)

气候变化问题,的确在危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全球的努力却赶不上温室气体排放的速度。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对温室气体上百个情景的分析,为了把全球到本世纪末升温控制在2度以下,温室气体排放应在2020年达到峰值,到2030年应减排四分之一,回到1990年水平。由此换算,全球各国在2020年总共只能排放44GT当量,而目前各国的行动意味着在2020年将排放52GT当量,但在去年这个数字是50GT当量。迅速飙升的温室气体浓度,已经导致世界 0平均升温了8度。世界银行近日发布报告认为,世界正在走在一条升温4度的危险道路上。

我们离气候科学的要求正在越来越远,自我拯救的窗口正在快速关闭。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不愿意相信科学界多年的研究成果,而情愿接受说这是一场全球大骗局呢?

 

我相信这个世纪的科学,能让我活到世界末的那一天。但如果我这一生,是要去目睹海岛沉默、珊瑚毁灭、持续的洪水与大火,还有由粮食减产导致的地区冲突,以及一个有超过百亿人口但更不平衡的世界。我甚至更愿意这一切结束在2012。

如果我们还只有三十天生命… 你会为这个蓝色星球,多做一些什么?

 

Tagged with:
 

2012年12月21日,30天之后,如果世界真的毁灭了。你会为我们眼下的这个星球,遗憾什么,留恋什么,希望改变什么?气候变化在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为什么我们不能真面直视,集中全力解决迎接这个挑战?

Read post

. 联合国里约峰正式闭幕。此次大会的核心议程是各国领导人发言,介绍本国的工作与承诺,耗费三天时间,通过一份49页的新文件,以圆满胜利的姿态,在掌声和喜庆的标题中顺利闭幕。据大会秘书长沙祖康大使称,里约峰会的核心成果,一是启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谈判,二是来自各方各界的自愿行动承诺。潘基文秘书长也表示,此次里约峰会的谈判耗时漫长,艰难坎坷,倾注了各国谈判代表的辛劳与汗水…

. 可惜的是,似乎只有各国谈判代表才这么想。

. 21日,里约峰会会场爆发民间组织的集中抗议。数百名来自青年、环境、妇女和土著人组织的代表,集中在高级别会场门口,高喊口号表达各自对这份里约文件的不满。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等众多国际机构,也以机构评论、新闻发布会和联名公开信等方式,予以抗议。

. “我们期望的未来需要承诺与行动,而非仅是许愿。需要治理社会、环境与经济危机的紧迫性,而非一再拖延。需要与公民社会合作协调,而非仅是政府不痛不痒的立场。所有这些,在此次会议最后文件的283个段落中,没有丝毫体现。这份题为“我们期望的未来”平庸无物,严重缺乏雄心和行动,甚至都没有充分强调问题的紧迫性。“ 一封题为《我们不期望的未来》的公开信发出了如此尖锐的批评。

. 社会、环境、经济三大可持续发展支柱,这份饱受诟病的文件统统辜负了各界人士的期望。资金援助与技术转让,依旧没有进展;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相较02年约翰内斯堡”里约+10“峰会严重倒退;妇女生育权被最后一刻从文本中删除;淘汰化石燃料补贴,仍是两行空话;绿色经济的概念定义模糊,指导意义不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改革为新的环境组织,同样计划落空… 整个文本中,充满了太多诸如”认识到“、”进一步探讨”、”决定考虑“等言而无物的辞令,进一步让本已缺乏法律约束力的这份文件,成为一个新花瓶。

. 潘基文秘书长会前称,此次里约峰会是”一代人一次的机会“,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题上最重要的会议之一”。但显然,在全球各方面危机空前严峻的眼下,联合国此次会议并没有督促各国站在人类发展的更长远高度,清醒地认识到正在面对的挑战,并采取足够有力的行动。“这份文本是外交官领导力与远见的巨大失败。在如此关键的议题上都未能找到共识,他们应该感到羞愧。“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吉姆·利浦称。绿色则直接称之为”历史性失败“。

. 此外,民间组织的忧虑和建议,未能得到大会主办方足够重视,也成为强烈不满的另一原因。二十年前,里约峰会的召开,不但是全球环境政策史的里程碑,同样是公民参与联合国政策制定的标志性事件。但此次里约会议,民间组织却只获得了耻辱性的一两次发言机会。而在中期巴西政府接管谈判的四天,几乎所有谈判会议都将民间组织拒之门外。同时,民间组织强烈要求的”未来代际的发言人“、”淘汰化石燃料补贴“、”建立新的联合国环境组织“等呼声,则绝大多数在各国的利益争夺中被弃之不顾。

. 此次联合国里约会议,即使在形式上”拯救“了联合国多边框架,挽救了各国领导人的颜面,但从公民参与到谈判结果,在她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前,无疑是仍是莫大的失败。里约峰会前,贬低质疑此次会议就此起彼伏,但通过的这份文件,让更多人们对各国的政治意愿与联合国的治理能力,产生了更大的质疑。

. 对于中国而言,此次会议最大的成绩只是勉强守住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但在”联合国环境组织“的问题上与非洲集团意见不一,也未能在谈判桌上为其他盟友争取到资金和技术。尽管总理在正式会议上,承诺三年内贡献2亿人民币支持较不发达国家,但在”团结盟友“这个目标上最多也是勉强过关。最后,相比欧盟而言,中国的谈判代表在里约谈判进程中,尽管始终沉默寡言,但作为77国集团的支柱,在”未来代际的发言人“和”公民社会参与“等议题上,与青年等群体的需求直接冲突,在”公共外交和传播“一项上继续失分。

. 从哥本哈根到里约,南北国家依旧相互不予信任,经济危机同样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最后一刻再匆匆忙忙拿份文件来遮羞,人类要遭受多大的灾难,才能不让这些政府做出如此不负责任的决定?

 

Tagged with:
 

联合国里约峰会正式闭幕,大会文本缺乏政治意愿与切实的行动,遭到民间组织的广泛抗议。各国在里约,错过了这次“一代人一次的机会”,并挫伤更多公众对联合国多边治理机制的信心。

Read post

明天,百余国家的政治领袖即将抵达巴西里约,出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尽管国际媒体对此次大会关注逐渐升温,但最终文本的谈判进展仍与各界预期差距甚远。

15日晚,此次大会最后一次筹备会议正式结束尽管闭幕会议拖到午夜才召开,但文本草案中315个段落中仍有199个段落未达成一致意见。大会同时决定,16日起谈判进程主导权移交主办国巴西政府。在密集磋商后,16日傍晚,巴西政府拿出50页的谈判新文本,并以此为基础开始新一轮的非正式磋商,民间组织等被拒之门外。巴西政府立下誓言,必须在18日晚完成谈判。

然而,这份充分体现“灵活性”的文本,显然是政治雄心对谈判时间的妥协,对于南北国家集团各自的要求都有所淡化。例如发展中国家此前呼吁的可持续发展基金(Fund),在新的文本中弱化为启动一个讨论可持续发展融资策略(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nancing Strategy)的进程。而在有关可持续发展治理框架的章节中,欧盟等集团要求建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建立世界环境组织,七十七国集团则要期望成了一个高级别论坛,强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巴西政府的新文本基本采纳了后者的立场。如此种种,各个议题上的文本甚至不及三天前的高度,里约谈判已经成为巴西政府挽救颜面的最后努力。像瑞士等国直接表示,眼下的文本难以接受。

谈判如此艰难,各国自然可以用宏观政治经济危机等理由来找开辞,然而另一重要原因,是民间压力的缺位。数万名民间组织在里约的参与,被融入了太多桑巴舞的狂欢色彩,让此处真正成为了一处思想汇集的大酱坛,而却忽视了对政治谈判本身的直接压力。以至于谈判代表都开始说,感觉不到公民社会的参与,青年与更多民间团体应该提高自己的声音。

 

 

巴西政府也许早就预料到,此次里约谈判难以再续二十年前的辉煌,各国难以达成真正有力的决议。因此,大会伊始,巴西与联合国都浓墨重彩地强调“官民联动”。除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企业论坛、市长论坛等活动,此次峰会的重头戏之一,就是手机各个国家、大城市、大公司、学校与NGO等部门,自主自愿的可持续发展行动承诺。

而已经提交的承诺,其实再简要不过的寥寥百字目标,实在难以看出后期可以跟进落实,并得到监管或支持。更重要的是,如果仅仅依靠各自自下而上的努力就能改变人类的进程,试问联合国这几十页的文本又有何用,诸多框架、体系、委员会又有何用,数万名参会代表千里迢迢来到里约又有何相干?

里约峰会同样重头的活动是可持续发展对话,数千名参与代表在三天时间里对十个重要议题,展开跨界讨论。尽管参与讨论的嘉宾让活动精彩纷呈,亮点颇多,但其体现出的精神与在海滩边热闹的人民峰会,相同之处在于,强调在地实践者的经验和行动,强调通过人民自己来改变世界的“力量”。然而这些热闹的对话、展览以及文艺表演,与谈判是完全相互隔离的,丝毫没有转化成谈判代表肩上的政治压力。而此前吹嘘的全球投票产生的百条建议,此刻也不可能进入谈判文本。更可笑的是,在政府承诺的部分,积极的只有多米尼加和斐济这样的较不发达国家,国际大国却似乎毫无兴致。

交流与协作,上下互动的方式自然重要。但政府间谈判的意义之一,就是要降低国际合作的成本,加强技术扩散与资金支持。眼前的例子,莫过于中美之间的太阳能光伏板贸易摩擦,以及中欧之间的航空碳费争端。而又试问,离开这些联合国漫长的谈判,那些非洲国家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又能够得到多大程度的支持?

短短十日里约峰会,民间热闹的交流活动,没有能形成足够有力的政治压力,却分散了与会者对各国政府的压力,落入“调虎离山”之际。人们习惯于质疑联合国的作用,却忘记了要把我们真实的担忧和切实的政治建议,最集中地传递到正式会场和,带到外交磋商的小圈子里。五天后,巴西与联合国仍然庆祝峰会的成功,但这究竟是否让政府意识到眼前的危机,真的转轨驶向我们期望的未来,却有赖于有幸在里约的见证折,给出清醒的评价。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谈判进入最后时刻,巴西政府从联合国手中接过接力棒.硬手腕推动谈判加速前进.但文本雄心不足,体现出民间政治压力不足,很大原因是精力分散到了自愿承诺\官民对话\论坛等活动上,而却没有形成政治合力.

Rea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