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到坎昆:冰雪与艳阳,明媚与忧伤?
Posted on 29. Nov, 2010 by amilyyang in Adopt a Negotiator, China, trackers
嗨~亲爱的读者:首先谢谢你,能一路相陪,坎昆的阳光,都照耀你的天空~
小小的说明:坎昆会议,是我第二次作为adopt a negotiator来跟踪大会进程。这个项目的意义在于,年轻人从自己的视角来观察会议,和朋友们分享气候会议的故事。我曾经问过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个专栏,为什么挑战自己的知识储备,探索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担着被批评和嘲笑的风险。天津会议的时候,每天都压力很大,试图把自己变成一个专业的新闻记者或是学者,严肃有范的开讲座。——那为什么有人想看呢?如果没有自己的风格,没有好故事,没有你想看的故事,这个博客也就失去了它自己的生命力。
所以,在坎昆,我努力对自己和你都保持真诚——我们不装学术,不长篇大论,试着作所谓学术小白,地球村公民,了解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气候谈判知识,了解进程。嗨,拜托了!好歹我们是新一代,总要对身边发生的大事了解一二嘛。我会努力讲好故事,让这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显得不那么无聊和吓人。如果你对这个领域了解很深,当然非常希望能够留下改进意见,不管是专业性的,风格性的,单纯的喜欢或者讨厌,都拜托,在这两个星期里,我们一起来说说,坎昆气候大会的事情。
从COP15到COP16,国内媒体的记忆大抵还停留在从号称“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哥本哈根会议上的诸多场景:中国代表团团长戏剧性的被拒入场,引发国内对于气候政治的大讨论;图瓦卢代表泪洒会场,这个南太平洋岛屿将成为最先沉入海底的国家,震撼了许多人的想象;从中国积极努力推动国际会谈的报道,突然转变为矛头所指向国家,这之间的戏剧性转变,到现在仍然成为讨论的话题。
COP15期间,哥本哈根下了许多场雪。每天早上7点等大巴的时候,天都大抵未亮。黄色和蓝色交织的空气里,弥漫着失望与压抑的气氛。此外,每到下午3点,整个城市都慢慢陷入灰暗,只有人造的灯光,维持着点滴的明亮。
哥本哈根之后,从巨大的希望破灭带来的巨大的失望与不信任主导着报道。气候变化是不是个骗局,国际气候谈判是不是用环境问题外壳掩盖的国际政治较量,重重怀疑论和犬儒论占据版面。
如果从最早的气候谈判历程梳理开来,答案也许不一样。哥本哈根并不是一锤子买卖,也并不是唯一一次谈判。自从UNFCCC(公约)在1994年生效以来,不同的国家和利益集团围绕如何履约一直在谈判,缓慢或有成效。
历时近20年的谈判,构建了UNFCCC的大框架。更确切的说,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UN=United Nations,联合国;F=framework,框架,CCC:Conven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在国际法中,Convention代表国际公约,受VLCT国际条约法约束,是有国际法效力的国际公约。UNFCCC实际是框架性造法性条约。在框架之下制定具体的议定书等。11月29日的第十六届缔约方大会COP16(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Parties指的是缔约方)的开幕式会议包括第十六次缔约方会议(COP)、第六次《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CMP)、执行附属机构(SBI)及科技咨询附属机构(SBSTA)第三十三次会议,以及《京都议定书附件一继续减排承诺特别工作组第十五次会议(AWG-KP)和长期合作行动特别工作组第十三次会议(AWG-LCA)。及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第六次会议COM/COP(Conference of the meetings)听着很绕,事实也很绕。——1990年,第45届联合国大会建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至此,气候变化问题由一个科学问题变成了一个事关各国重大利益的政治和外交问题。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为第一部关于气候变化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性条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减排义务和促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2005年,“后京都进程”启动双轨谈判机制。2007年,在科学家、企业家和政治家的共同推动下,气候变化成为八国峰会、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等国际多边平台上的重点议题,国际社会最终达成“巴厘岛路线图”。
现在的谈判在谈的问题,包括减排,适应,资金和技术转让。AWG-LCA,AWG-KP,CA,ICA,MRV,各种名词和背景知识很容易就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在。漫长的谈判议程,复杂的各种轨迹,很容易让非环境专业的人望而却步。
去年的哥本哈根,压抑的谈判和令人失望的结果都使很多人对UNFCCC产生了质疑。在哥本哈根之后,德国伯恩两轮,中国天津的一轮中间会议都并没有什么令人惊喜的进展。今天开幕的坎昆会议,只是“正常”,大会上,各位发言人一如既往的表明了“各国携手合作,共商大计”,或是“气候变化议题如此紧迫,不容懈怠”等。不由想起去年的哥本哈根大会,一样的振奋人心的开幕,还有小女孩的呼吁。
理解了气候会议并不是一次简单的会议,也不会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再来看坎昆,也许就能有更实际而理性的期待。
去年的哥本哈根,压抑的谈判和令人失望的结果都使很多人对UNFCCC产生了质疑。在哥本哈根之后,德国伯恩两轮,中国天津的一轮中间会议都并没有什么令人惊喜的进展。今天开幕的坎昆会议,只是“正常”,大会上,各位发言人一如既往的表明了“各国携手合作,共商大计”,或是“气候变化议题如此紧迫,不容懈怠”等。不由想起去年的哥本哈根大会,一样的振奋人心的开幕,还有小女孩的呼吁。我们的希望总是如此相似,不管现实改进或是变糟了多少,有些共通的东西从未退去——比如,丹布朗在《失落的秘符》里,浓墨重彩的渲染了一个好故事,到最后,惊天的结论,是“希望”。
很多时候,我们所期望的,也正是看似最基础的——比如,蓝天碧水,沙滩骄阳。
今年的会议选在墨西哥最美的度假城市,坎昆,实在是令人振奋的——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评论,因为更好的天气,更舒服的温度,谈判者们很有可能有更好的心情,相比较与压抑寒冷的哥本哈根,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结果。
在下午的会议中,小岛屿国家的发言里,再次申明了对坎昆的期望:小岛屿国家需要生存的权利,但明白坎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坎昆的意义在于,为2011年南非气候会议做好准备。让全球排放降低,使小岛屿国家能够生存下去。尽管很多的发言里,都夹杂着对于气候会议重要程度的肯定,却不断有对于坎昆要降低期望的声音。这两周里,到底有什么会发生,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