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the change u want to see//IPCC Chair 帕乔里
Posted on 04. Dec, 2010 by amilyyang in China
你也许还记得2009年气候门(Climate Gate)——距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还有72小时开幕时,爆出了“东英吉利大学”电脑被黑客入侵,大量邮件和数据表明这些学者有意修改或忽略一些数据,使研究成果倾向于支持气候变化的新闻。气候怀疑论者找到了证据,在全球范围内宣传者对与气候变化的质疑,也给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蒙上了阴影。气候门削弱了IPCC的公信力和气候变化的可信度全球变暖是不可靠的……
(IPCC: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最重要的组织之一。IPCC是一个对政治保持中立的组织,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组建,参与者是来自150多个国家的2500多名科学家。每次撰写评估报告时,组织旗下的科学家们将先提供建议、拟定草案,最终由各国政府代表决定如何行动。)
IPCC的主席帕乔里(Rajendra Pachauri),是个神奇的人物。如果你在谷歌上稍作搜索,就会发现令人困惑的数据和报道。正如对于气候变化是否真实存在,或是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到底是否严重的讨论一样,对于帕乔里的评论也确实充满争议:
白加黑
白:
印度塔塔能源研究院的院长,经济学家,在美国任教,同时也为世界银行工作,是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的顾问之一。2002年当选为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主席,今年9月再次连任,主持由100多个国家代表出席的会议。
他领导的IPCC和阿尔·戈尔一起摘取了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从不评选年度人物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为他破例,把他评为2007年度新闻人物。
为减少碳排放量,他只使用环保布袋,他坚持“少吃肉、多吃蔬菜,多骑自行车”。
诗歌是他探究自己的另一种方式。1991年,50岁的帕乔里和女儿合作出版了诗集《心情与沉思》,“里面描写了平原、旅途中的车站、我的困惑和爱。
他说,“为了实现未来十七年内全球碳排放总量减少20%的目标,全球都应该向‘低碳社会’转变。
黑:
“喜马拉雅冰川2035年消失”?IPCC先前公布一份全球气候变暖报告,指出喜马拉雅冰川可能在2035年完全融化。对此,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最近一再道歉,指出报告数据欠审核,缺斟酌。虽然IPCC已经发表声明为此错误表示遗憾,但是帕乔里拒绝为此断言道歉
帕乔里建议人们乘坐公交车减少污染,但自己有5辆汽车。其中帕乔里使用3辆。帕乔里的家距办公地点其实只有1英里。“汽车排放就不用说了。与其坐汽车行驶500米,不如骑脚踏车或步行。另一个可以改变的生活方式是购物,这也能帮助减轻气候变化的程度。人们只买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不是“看到有卖的”就买。”
一切安好,只是阳光之下,灯光耀眼
看完网络各种不同的言论,我的脑子里就充满了对这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和离家一公里却使用3辆私家车加专用司机的IPCC主席充满了好奇。木有绯闻的名人,那不叫名人,是吧。
帕乔里和中国青年的会面,定在下午3点钟。从1点半开始,我们就为怎么样请教开始了讨论。历经整整一小时,列出了安全靠谱而又稍微不太水的问题(在大会里,各路大人物都在马不停蹄的会见青年啊,NGO的,灰常忙碌,基本属于30分钟一赶场。在这样的情况下,形式意义远远大于实质意义,问的问题也不好太犀利。),如下:
1. How does IPCC organize scientist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 and how do you coordinate their controversial opinions and reach a agreement?
——对于这个问题,帕乔里的回答非常标准,请自行想象。恕不赘言。
2、 I kind of got an impression from the media and my friends that they don’t believe in climate change, if we take a look back at the Climate gate, how it affected COP15 and even the public opinion of science. for it‘s more about politics 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cience is kind of in the second place here. So what can be done to make sure science is not improperly interpreted or manipulated by politics?
——事实上,正是科学推动者政治。整个气候谈判的格局正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真的哎,IPCC的几次报告都引起了巨大反响:1990年的首次报告促使联合国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5年的第二次报告推动世界主要国家签订了《京都议定书》)。
3、If we take a look at MRV/ICA, it seems that U.S and China care more about their obligations and benefits rather than how these tools can help solve the problem——it’s about negotiation and getting scores. How can you deliver scientific facts to policy makers and really let them make change happen? Whether technology or science development could simplify or facilitate politics?
——这个问题,回答仍然很标准,请自行想象。——我知道,想象力这种东西,对于气候变化谈判而言,是个不寻常的过程……
4、 Science is kind of far away from daily life that we may understand the data in a wrong way—there is a saying that human activities have little impacts to climate change even concerning all the emissions I mean, I kind of feel uncomfortable that being persuaded to become vegetarian to reduce emission, for I don’t know how much that can help solve the problem. So how can you tell people exact difference they can make? And by which way can individuals be convinced and motivated?
——帕乔里在十多年前因为不忍看到动物被屠杀,转为素食主义者。他并没有回答个人能带来多少改变的问题,而转而表达了人不必如此贪婪,可以少一点需求,不要向美国人一样吃肉。——特别点出,中国的屠宰场的惨况——你们中国人呢,爱吃肉。
——提这个问题,是因为记得有老师讲过,人类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气候的影响微乎其微,所以疑惑,就算我们吃素穿树叶,对于气候变化到底有多大影响,真是不知道,不相信。帕乔里没有给出具体的数据,但是在回答其他问题的时候,他多次说“it’s your personal choice”.喜欢这句话,喜欢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且有做出选择的能力的情况。
5、Your Chinese friend, Faqing Chen, who is a physically challenged farmer, donated much of his savings to IPCC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but he is being challenged by family and society that what he did was not worthy at all for he is not the decision maker here as the negotiators. Are there better channels that individuals and civil society can get involved in concerning negotiation?
——仍然是“个人选择”的回答。其他部分,依旧正常。
期间,或有中外对话的记者关于原IPCC员工现在站到气候怀疑论阵营,求帕乔里评论的问题。——“这是他们的个人选择。而且,你要考虑到,他们有多少人?5人?人们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观,5/4000等于多少?”
我承认,在特定的时刻,我对答案的需求有些邪恶——拜托给我个好答案!!!如果我需要听令人激励的标准温暖小故事,我大可以花3块钱买一本《读者》——不知道涨价了没,好久没买了。如果我想听的是官方Q&A,上官网就行了。那里还提供在线搜索和答疑呢,这样就不用等待不相关答案。
帕乔里的整体解答,都是好而标准的。切中要害,陈恳认真。
只是,从头到尾,我的脑子里都闪着一个镜头:
刚见面的时候,正是下午4点——拉开阳台的窗帘,坎昆的阳光,照亮了整个屋子。为了录像,我们拉上了窗帘。于是,原本就亮着灯的屋子里,又闪起了更多的灯光。(在写完文章之前,我都以为是帕乔里要求开的灯。事实如此简单,而又如此容易被曲解。整个大会议程里,如此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谈判,又会有多少传言,多少误解,多少波折。——这两天,会场里一直流转着,会有一份《墨西哥文本》流出。后又有人出面否认,表示墨西哥政府不会重蹈哥本哈根覆辙。)
我承认,只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完全陌生的人,是不公平的。
尤其考虑到正是这个人推动各国政府共同通过了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此前,IPCC的几次报告都引起了巨大反响:1990年的首次报告促使联合国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5年的第二次报告推动世界主要国家签订了《京都议定书》;这一次的报告则让IPCC和戈尔一起摘取了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但却无法忘却。
在天津,和大会执行主席Christiana会面的时候,她特意提出来:“你看,现在自然光就已足够,而我们却无谓的开着日光灯,这多么讽刺。”
我知道黑与白之间,不是空白,灰色地带仍然存在,且蔓延无边。
可也许正是这模糊不清的一点断点,在需要无比严谨的科学至上,给出了怀疑的口子。
坎昆大会开会至今,已经有5天。这5天里,听到的,都是国家之间的冲突,较量,耍小心眼,纵横联合。
有些倦了。把大把大把的坎昆阳光弃之不顾,在冷的打哆嗦的会场里,听到看到怀疑论,悲观预期,就想逃离。
然而,今天,至少有一句话是打动我心的:“Be the change u want to see.”来自甘地。
我希望,有黑白分明的世界,有携手共进的世界。
至少,有个更少政治较量,更多人类未来的UNFCCC。
更纯粹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