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案:会否有一天,你我在其间?
Posted on 05. Dec, 2010 by amilyyang in China
亲爱的们:
如果你读到了这里,那么,鞠躬感谢。
这一周来,谢谢你陪我,能每天看一点或严肃认真,或活泼有趣的米粒文。因为知道有你相陪,所以不敢辜负。——花了很久才明白,不需要强求自己像专家或学者——如果你需要的是分析和理论,一定不会这么麻烦跑来看我。每天努力听会,努力看资料,希望在了解进程的基础上,能讲出好故事。
这一周里,在场内人看来,也许波澜起伏——地球之大,却又哪里会关注这尺寸之间的事?
今天,最重要的,是出了新的草案。(啥?见下面撒~)
在看草案的同时,也问自己,会不会有一天,成为草案的促成者,或是守卫者?
2点睡觉,4点起床——如果不是为了气候会议,我绝不对自己这么折腾。——子午觉才是女生保养皮肤的王道。而且,据说,我还有沉甸甸的一份作业得做。
气候变化这事情,到底和我们有嘛关系?如果不是学习环境科学或者气候变化的,为什么要关注这样的进程?
我试着问了问同学,得到的答案有如下各种版本:
问:搞气候变化的是些什么人?
——他们在灰机上灰来灰去开会,在火车上奔来奔去开会,在汽车上睡来睡去开会,在自行车上颠来颠去开会,他们在gmail上开鸟语及中文会议,在skype上升级为联合国会议;或许除了开会,最纠结的就是今天是不是多用了一双方便筷子和多用水刷了一次杯子;——来自赛男同学。
——我总觉得他们头发上会长草;移动的空气清新机;小时候长草的娃娃;他们会不会经常自己做梦变成女娲,补臭氧空洞。——戴安娜同学。
事实上,我也无法分清“环保”和“气候变化”。之所以关注这个议题,完全是因为缘分。因为特别想在20岁的时候见到小时候的童话偶像安徒生,报名参加了去年的歌本哈根气候会议,受到一些人事的震撼,觉得,不能就这么轻易转身,才在大三最关键的时候,继续参加青年团。
——我曾以为,只是萍水相逢。——或者,这只是个政客的游戏,我不过是个路人。
作为一个法学学生,课程有的时候会很无聊。突然碰到一个特别给力的老师,讲WTO法。她曾经在美国的律所代理美国诉中国的WTO案,深刻觉得,当年举国欢庆的WTO入关,真正的文本里面充满了法律陷阱,今天,和以后,都将给中国带来恶果。——“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WTO里很多协定,都是不平等条约——谈判的时候,代表团里,没有几个特别懂国际法的。很多核心词,翻成中文看,给个意见再翻译成英文谈,这样的条款,怎么能不出问题!”
“中国太缺人了,我真希望把你们培养出来,将来代表中国。”(比如“中国音像制品案”,中国请国外所做的抗辩就是,电影是一种“service”,而不是”goods”——用这样的文字游戏来挑战国际最高水平的法官,结果当然是败得一塌涂地。——我不敢想象,如果同样的情形,将来就在我身边发生。)
在分析案例的时候,这种感觉尤为明显——那些平凡简单用最基本的词汇和最简单的语法组成的字句,一个一个如同电影片头冲击到眼前,背后闪过中国的一个又一个行业,都面临着危机。而这种危机不断的发射源,正是我们当初签订的协议。
老师上课常讲的一句话,就是“我看到这种情况,真的想哭。”
这种感觉,我终于能想象了。一直以为,气候变化就是一环保的事情,和随手关灯垃圾分类是一样一样的,稍微定睛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作为一个法学生,我居然身在造法的过程中。UNFCCC(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中的“Convention”这个词,不是白加的。《公约》由序言及26条正文组成。这是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
为什么叫COP16?——1992年谈判开始,1994年正式生效。每年都有一次缔约方大会,今年2010是第16词,因此是COP16。
由UNFCCC的”Framework”框架性,基本都是例如“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样概括性的原则,没有具体的施行措施——97年的COP3在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的“Protocol”,议定书,是对框架性公约的补充条款,设定各国二氧化碳的排放。《议定书》在05年生效,和COP一样,年度一会COM。所以,我们在会场会看到COP16/COM6的字样。第一期到2012年结束,规定在结束前7年开始讨论第二承诺期的事。
(关于坎昆究竟在干啥,其实是个挺复杂的事情——并不是只有COP16。去年在歌本哈根,贝拉中心里,到处都是COP16的标,中国抗议忽略了COM/CMP,也就是《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大会还找了贴纸重新加上。
COP和MOP大会每年都会讨论30个左右的议题,它们被分成了政策和科技两大部分,分别由执行附属机构(SBI)和科技咨询附属机构(SBSTA)负责。这两个附属机构相当于“谈判机器”,每年都要开几次会,坎昆大会是第33次。事实上,SBI和SBSTA才是坎昆大会的主角,代表们的唇枪舌剑大都发生在SBI和SBSTA会议中。它们是坎昆的第三、四个会议。
《京都议定书》第3.9条规定必须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7年前开始谈判第二承诺期的减排指标,于是在2003年举行的蒙特利尔COP11/MOP1大会上专门设立了“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AWG-KP)。这项谈判进行了3年,才终于在2007年底召开的巴厘岛COP13/MOP3大会上通过了《巴厘路线图》。这份曾经让环保人士激动不已的文件并不是此次谈判的最终结果,而只是为下一步谈判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计划而已!其结果就是又增加了一个“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AWG-LCA),目的在于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到减排大军中来。从此,气候谈判又增加了两个大会,今年的坎昆会议是AWG-KP的第15次会议,以及AWG-LCA的第13次会议。它们是坎昆的第五、六个会议。(来源:袁越博客《坎昆到底要开多少会》)。)
“Text”,也就是“草案”,是谈判讨论的基础。需要讨论的内容,被一个一个方括号括着,等待讨论和填空。——额滴神涅,去年我只觉得如此无聊,一堆领导人在一起和小括号较劲,还搞得满城风雨——这些小括号里,绝不仅仅是句式变换或是词汇提升以避免重复。——将来落实下来,都是真金白银的国家利益,国家政策。
这也就是为什么,“Text”这个词,会牵扯无数人的神经,让这些淡定的国家领导人谈判官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拉锯磨枪,会后还要开媒体吹风会NGO吹风会加以辅助。
哥本哈根会议上,拉锯战一直没有成果,期间流传出“丹麦文本(主席国丹麦预先“自制”了大会最终谈判文本,撇开联合国多边谈判机制,只与少数发达国家沟通。这份“丹麦文本”遭媒体曝光后流产。),饱受质疑。在大会最后一天早上3点,突然发出一份文本,要求在不到半天的时间里讨论并做出选择。这就是《哥本哈根》协定。这样的突袭,面临着“不透明”的职责。在坎昆的前几天,各国代表发言时,都提出要提出透明度,不能重复哥本哈根。
昨天,也就是12月4日,是颇为重要的一天:一度风传墨西哥要重蹈丹麦政府覆辙,私下出一份“墨西哥文本”的小道消息终于被正主儿出来灭了。——下午两点,邮箱里就开始欢乐的蹦着“New LCA text is out”的消息和各大NGO组织对其的评论。
这份草案的正文共分五部分,分别是长期合作的共同愿景;加强适应行动;加强缓解行动;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以及最后审评。草案长达33页,和上一版本大致持平。(现在是5日早上6:00,码字2360的时候,邮箱里又欢乐的跳出了“New KP text on web”的邮件。)
3点大会开始讨论——最容易出新闻的地方。因为联合国赋予每个成员平等的地位,各国都有权利说话——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下一句会说什么,何况他人。玻利维亚等发展中国家代表在发言中强调坚持《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要求发达国家履行责任。除此之外,大都标准而标准。尽管如此,会议仍然开了4个小时。
附:对文本的评论 绿色和平组织资深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李雁:
这份草案虽然经过各国代表协商,但仍不具备充分的法律效力,有可能最终被废弃。
在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这两部分里,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谈判文本,其他可供选择的条款不再列入,意味着这两项内容可能在本次大会中达成协议。
其他部分,草案显示各方依然有分歧存在,一些分歧很明显。在缓解行动部分,新草案分别详细说明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缔约方适合本国的缓解承诺或行动。但几个备选条款之间差别较大。
在资金问题上,目前也依然存在争论焦点,例如是否建立一个新机构管理资金,还是委托世界银行管理资金。一些国家反对世界银行插手其中。各个发达国家每年具体出多少钱、钱到帐后如何具体分配,都是比较棘手的问题。
外界多数分析认为,这份草案总体上反映了目前谈判的进展情况,其积极的一面应该得到肯定。但其中反映出各方分歧,依然无法回避。
如你所知,今天周日。11.29-12.04 这几天的准备,都体现在了草案里。
从下周起,各国高层将汇聚坎昆,以草案为基础讨论——一周,坎昆就会结束。他们在谈的,都是我们的事儿——“How old would you when 2050?”
这份文本,决定的,是我们的未来。
期待和祈祷。
另外:周六晚是NGO的大爬梯,Christiana突然出现在台上开始跳舞。——很欢乐。
每人发了一根蜡烛,漫长的烛光中,一起摇摆。——很温馨。
算是大大的惊喜,也是这周的句点。
-
Wong Yueh
-
Amilyworld
-
GabrielaYu
-
Amily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