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外交无秘密
Posted on 07. Dec, 2010 by adoptanegotiator in guest post
This guest post was written by Rongtai (Marvin) Nala, who is studying Diplomacy in Beijing and working part-time job for China Youth Climate Action Network (CYCAN).
昨晚参加中美青年聚餐,说是讲讲第一周谈判的进展。最能吸引我等小辈的,就是任何带"秘密"字眼的谣传了。这不,继去年"丹麦文本"后,今年又生出个"墨西哥文本"。
毫不以外,此次事件又是伴随着"可靠","毁灭性","紧急","震惊"等新闻字眼。第三世界网络和地球之友两家国际非政府组织迅速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表致墨西哥政府的公开信,忠告切wu重蹈覆辙。好在,一些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另一家NGO)马上跳出来反驳,说此次会谈公开透明,墨西哥政府的努力值得赞赏。大会秘书处也出面澄清。周六,这份文本正式发布,总算是泄了媒体们的劲儿。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天,维基解密公开了美国在去年哥本哈根会议期间的一系列外交文件,揭露谈判背后"赤裸裸"的政治交易。顿时,舆论哗然,对现实政治的厌恶情绪立马漫布开来。
秘密的外交?
"外交即秘密。"这句话是十五世纪的外交家圭恰迪尼说的。身为意大利人,他不仅被喻誉为"外交学之父",还奠定了欧洲的秘密外交传统的基础。
必须承认,当下国际社会仍然处于无政府的秩序,而主导各国外交的仍然是现实权利政治。国家的综合势力和相对实力,决定其在各个议题上的话语权。拿气候谈判说,美国是最大的历史排放国,中国是最大的年排放国,两国的经济总量排世界前两名。美国后面有伞形集团,中国后面有七十七国集团。因此,中美两国对谈判的话语权就很大,中美之间谈不拢,国际谈判就可能卡壳。所以,虽然很多小国家说那些文本程序不民主,是大国之间秘密交易的结果。但在谈判集团对立严重,进展举步维艰的时候,先把几个大国拉在一起谈谈,达成小范围的共识,再让他们去游说自己的盟友,就比较务实。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其次,国家间的相对优势又来源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有钱的国家能派上更多的谈判代表,比较穷的小岛屿国家甚至买不起机票来为自己的生存权说话。我知道你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我就有和你讨价还价的筹码。在商业谈判中也一样,我的底线是绝对不能透露出去的。在面对国家利益的时候,又岂能不是这样?
另一方面,政府和民众之间显然也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性。热心环保的人,可能看到环境保护带来的利益;在煤场工作的矿工,可能看到能源政策对自己工作的影响;华尔街的人,可能看到新兴碳市场中潜在的巨大商机。但通常,公众很难把握全局。对外交细节进行保密,可以让决策者更大程度保证独立性,让外交决策的制定更容易。
总的来说,很久以来,外交总是为帷幕后秘密进行着的,你所知道的,一般只是政府想让你知道的东西。
公平的外交?
理想主义政治的代表人物美国总统威尔逊,给世界奠定了联合国的基础。从此之后,联合国就为国际合作提供了稳定的谈判平台,并且被认为是处理国际事务最”公平“的平台。那什么是”公平“呢?
(昨天还特别去看了两集哈佛大学的公开课,讲正义和公平,还很迷茫。)至少在谈判中来看,保证每一个国家的发言权和投票权,就算是一个标准。在关乎我自己利益的事情上,我好歹说得上话,不用像波兰那样,被苏联卖了自己还不知道是怎么死的。更重要的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下规定,大部分的决议需要全票通过。这一点就能保证不会为了”更高的利益“,不经过我的同意,我被其他国家给忽视了。
现在,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真的能够在自己生死攸关的问题上据理力争,而且他们的声音还很响亮。但至于他们的呐喊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就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公众的外交?
全球环境运动,起源于六十年代年代的民权运动。后来因为七八十年代一系列环境事件,而蓬勃发展。由于气候变化和臭氧空洞等问题的全球性,世界各地热心环境保护的人们,达成了某种共识,做的也是差不多的事情。虽然环境问题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有差异,但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这就形成了非常宝贵的全球公众联盟。
而在G20等所有谈判场合不同的是,只有在联合气候变化大会中,公民社会是有明确正式法律地位的。环保组织、商业机构、青年人、土著民众…每次开会,公民社会都有机会在各国代表面前发言,能够提交政策建议,能够在场内举办大量边会,并有非常多和各国政要直接交流的机会。正是由于联合国非常强调公民社会的参与,公众的力量大大增强,一个统一的联盟也渐渐清晰。
这个联盟于于是形成了一个有组织的"超国家"压力集团。比如,日本上周在开幕上表态后,NGO就迅速多方搜集信息,制定应对战略,在几个国际大组织带头下,各国待命的快速反应队伍,立刻开展国内行动。用社会媒体展开微博战,上街开展Campaign,联系媒体报道,给自己的议员打电话,发表致政府的公开信… 日本顿时陷落国际舆论的旋涡中。此外,不但这个压力集团的"头头们"在政府决策者那边很说得上话,而且他们还发动青年人去认领(Adopt)各国谈判代表,追踪他们的言论,并在每次会议上主动进行游说。这就让这个运动更有能够保持昂然的斗志。
因此,这确实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内外勾结"的公民运动,,并且试图监督影响国际谈判进程。
透明的外交?
公民既然实质性地参与气候谈判中来了,就对信息有需求,更加无法忍受这项"神圣的事业",被那些"政客们",贱作了买来卖去。大家厌恶现实政治中的幕后交易,并经常把国际政治理想化处理。如果全世界领导人团结起来,为了共同的地球,搁置争议,众志成城,那该多好啊!环保主义者在呼唤气候正义的时候,事实上也在要求外交谈判更透明、更公开、更民主。
好在技术发展是人类就就文明的发动机。以前,政府对信息的控制能力比较强。但当下,公民社会对于信息的挖掘和传播,已经在逐步突破政府的边界。有维基解密这样的组织,结合Facebook和Twitter这样社会媒体,这些爆炸性的消息根本就封锁不住。
另一方面,公众比较同情弱小国家,特别是环保主义者,倾向于这些国家激进的谈判立场,在会场上给予他们很多支持。这些国家与公民环保运动合作,在谈判中对那些不给力的国家形成压力。而这种联盟,反过来为运动提供了素材,壮大了运动的能量。公民社会在外交谈判中的参与度越大,信息的自由化程度就越高,各国谈判政策也就被迫越透明。
还有一点是,国际合作基于信任。不发达国家在接受援助后,要公开资金的流向,得把钱花在刀刃上;而发达国家则要履行历史责任,自身的减排努力等,也要接受国际的核查。这些都在促使各国提供更多信息,以供公众的监督,相应外交中的灰色领域就慢慢在萎缩。
这么看,外交还真有公开透明化的征兆。但国际政治仍然还主要是实力政治,像欧洲这样被政治理念所引导的地区秩序,不知要多久才能成为国际政治的基本面貌。可以假想一下“外交无秘密可言”的情况,也许谈判又只能变成纯粹的利益角斗场了。(突然想到美国现在的情况)
都是些瞎想,你们觉得外交可能透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