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h:幼稚or有志?
Posted on 07. Dec, 2010 by amilyyang in China
对于米粒童鞋而言,今天是非常艰难的一天——与上一周理解充满了专业术语,谈判进程的压力不同,今天的压力,来自“青年”这个身份——充满热情和潜力,却缺乏知识和技巧。面对如此庞大复杂的国际谈判,从“惊慌失措”到“从容淡定”,实在是比灰姑娘的故事更需要努力和鼓励的过程。
成长的烦恼
腾讯专题今天的头条是讲述中国残疾农民捐助坎昆大会的事,结尾却是:“陈竭毕生之力,把所有的积蓄拿出来,捐给政府和联合国机构,捐给自身的诉求都毫不明晰的青年团,所托非人OR无可托付?”
起源于,原本应该在气候村的陈法庆的个人展台帮忙看展台的青年,没有在媒体采访的时候在展台上。另一家NGO占据了展台,并分发材料——于是记者就有了青年团不靠谱,陈花了冤枉钱的评论。——在头版头条,作为特稿。
毫无疑问,如此具有导向性和批判性的文章,在青年团内部引起了讨论(委屈,愤怒,伤心?)——该如何对待。是发表正式反对声明,表明对整件事实的立场;还是软性回击,暂时避免正面冲突?
受到批评这件事,并非新鲜。——从哥本哈根,青年团第一次组建开始,就收到各种正面的善意的提醒和旁敲侧击的攻击。
“你们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去现场,在家看新闻不就行了?”“你们的参会能抵消自己的碳排放么?”
因为我们在成长。因为,
历经两届COP,我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前辈说,第一次COP就是个打酱油——对于整个体系的理解和认识,并非看资料或是问问题就能解决。气候变化这个领域如此之专业而复杂,甚至没有一本简单全面的手册可以作为指导。
在这样的进程中,“是否相信气候变化”是一道坎;“相信气候变化,愿意继续关注”,又是一道坎;“我想了解这个领域,特别是……”也是一道坎。
加入青年团的,所付出的承诺不仅仅在于在期末考试就要来临,或是工作年终考评就要到来之时离开学校和单位两周,更在于,在之前的8月开始,整整3个月的学习和交流——自我组织。从培训低调到培训嘉宾,每周至少一次会议。风雨无阻,以致我周日自动缺省为工作日。
正因付出如此之多,对于评论和结果,也分外重视——我们不是只有一次的团体活动。明年还有南非。除了南非,气候变化中,总需要中国青年的声音。
COP15第一支中国青年团的组织者Shane曾说,激励他发起和坚持青年团的原因在于,气候会议上一直缺少中国青年的声音——他想改变这一切。
在4个月内,带领40位中国青年筹资,培训,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事实证明,在足够的努力和鼓励下,这支团成形,行动,汇报,并且延续了。
我深信,如上所述报道,是记者的视角,个人选择的权利——只是想提醒,没有谁不曾年轻过,而简简单单的几句话,鼓励或排挤——就会让年轻的身影走向不同的岔路。
大龄女青年的再出发——“铁娘子”边会
短发短发短发短发短发,长发。6位坎昆会议的主席主席主席主席主席主席齐齐坐镇——“气候变化铁娘子论坛”。好吧,“铁娘子”是我翻的。毫无疑问的,是这六位确实是一水的女BOSS,掌管着坎昆会议的进程。
“女性在气候变化领域里,确实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避免不了柴米油盐的困扰。如何面对社会歧视或是不平等?”
哥本哈根大会主席,康妮,用最简单的语言,提醒着我最初的动力:
康妮:“我们为什么不在家准备圣诞?We want to make a difference.长久以来,一直反感用“make a difference”来标榜自己领导力的人。可是当康妮说出来的时候,眼泪一下就出来。我们都起源于简答的信念,并为之努力。“大会的语言如此枯燥而复杂,离开会场,没有人会理解到底是堆什么东西——我们需要变革。”
“几年前,在大会上几乎没有女性的声音,而现在,突然的,我们拥有了如此之多的权利。权利并非凭空而降。”
When you want something, ask a man; When u want something done, ask a woman.
所谓努力和积累。
我很希望知道,到底要做什么,才能修炼到台上6位女BOSS的段数——从惊慌失措的黄毛丫头,到淡定从容的BOSS。
今天是个特别有挑战性的日子。上一周的许多整理还没结束,草案仍然还在学习中,各国代表团的负责人纷纷来到坎昆——即将有更多事情发生。
但是,今天的博客,只能是关于青年。因为,时刻不敢忘记,自己的身份——背负着“China Youth”的头衔,这样高压的成长,借助的,也许是气候变化这个平台。更多的,仍然是个人的成长——不管如何,鼓励和沟通,都比排挤和断言来的好——对于谈判,也是一样。
-
Kaka
-
Amilyworld
-
Amilyworld
-
Ciciaida
-
dianay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