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气候面对现实主义
Posted on 09. Apr, 2011 by Marvin Nala in China
曼谷深夜十一点,在主席的槌声中,此次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正式闭会。
会议从3日至8日持续6天。头两日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对各自减排努力的阐释,以及技术转让相关的研讨会。后四日是《议定书》(KP)和《公约》(LCA)两条轨道的开幕式,主要讨论议程等程序动作。
正式会议在周二开幕后,就陷入痛苦的争论中。《议定书》方面的争论点主要是,是否应让发达国家先做出关于第二承诺期的政治表态,还是先讨论其背后的技术性细节问题,即规则和假设条件。另一边,在《公约》的讨论中,两大阵营对《坎昆协议》评价不一。77国集团和中国团结小岛屿国家等,坚持认为今年的工作应以《巴厘议定书》为基础,把《坎昆协议》没有包括的议题带回工作日程。而发达国家阵营认为,坎昆会议的成果是全面的,因此希望有重点地直接深入落实。大会事前已经公布一份主要代表附件一国家意愿的议程,但遭到77国集团和中国的强烈反对,两份议程相差甚远。
各方在周三和周四两天,在两位主席的协调下,召开各种接触小组和非正式闭门磋商。最后,《议定书》针对的第二承诺期的谈判,以缓和搁置的方式草草收场。《公约》则以一份主要代表发展中国家意愿的新议程,作为唯一的大会成果。
比照会谈中,不断更新的议程提案。发展中国家成功地把减排(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减排责任),适应机制,国家能力建设放到了更靠前的位置,而踢出了“三可”机制(MRV)和国际咨询分析(ICA)的字眼。在这一点上,美国相较起初的强硬立场,的确有很大的让步。
然而,平衡两轨来看,总体的趋势仍然是,发达国家以在LCA上的进展,来换取发展中在KP轨道上的宽恕。但是,KP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离开了这个至今唯一的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条约,整个国际气候谈判就将滑入“基于自愿的减排承诺和审核”的新时期。
此外,我们知道《公约》轨道,即长期合作行动(LCA),的谈判刚刚通过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议程。但在六月持续两周的波恩会议后,仅仅只有九月底十月初的一次新增谈判。算上年底的德班会议,总共是四场谈判。而相比看,去年是五场,09年为了哥本哈根,总安排了六场谈判。因此,整个谈判可谓又开始了遥遥无期的征途。同时,《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很快将在12年正式截止,间隔已经难以避免。
届时,随着绝对排放量继续增长,中国面临的压力无论在哪一条轨道,都会越来越大。的确,我们要为自己的发展和经济转型,争取宝贵的时间。那么如果我们放松对发达国家历史责任施压,那么我们的谈判空间就会随着《公约》轨道谈判的进展而越来越狭小。
站在环境利益的角度看,讨价还价的谈判模式,是以时间为代价的,也是那些在天灾地祸面前更脆弱的国家所不能承受的。 这就是现实主义主导下的国际政治,面临着的最大挑战。其根本原因,仍然是各国国内的政治意愿不足。
因此,怎么样才能提高各国的政治意愿?我认为,根本上还是看,绿色科技和经济是否能造福于人民与社会。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是环境里理想主义者。即使是欧盟这样的举旗者,都不可避免地受经济衰退的影响。
所以,NGO在整个过程中就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宣传倡导和媒体公关不是作秀,而是要去为政府间谈判设立共同议程。作为压力集团,建立起全球性的环境联盟,促使谈判由国家利益向共同的人类利益所靠拢。
Negotiator Tracker - Marvin Nala
那拉荣泰,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专业。和多数中国学生一样,他从小热衷环保,并坚信个人细小的努力。2006,他和高中环保社的朋友们开展了校内垃圾回收等十余项活动。2010年6月,他加入COP16中国青年团,和大家开展了“我对你说”等相关宣传活动。后赴天津和墨西哥坎昆,近距离观摩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以青年视角撰写评论,并积极参与中美青年系列交流活动。他同时担任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项目部国际联络员。
Read more of Marvin's posts here.
Follow Marvin on twitter @callmemar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