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the talk has come to an end. Without any tangible outcomes, yesterday’s unprecedentedly walk out of green groups became even more of a historical moment. Why does COP have to end this way? Take China as an example, despite its constant claim about how much it has been doing to promote greener economic growth, many of its international counterparts still see it as just a big polluter.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not that right on the negotiation table. How can negotiator be more efficient and productive?Why being diplomatic is not doing negotiation any good? Here are some of my thoughts.
离预定的谈判结束时间还有一天,翘首企盼的人们依然没有等来任何哪怕是一点点振奋人心的消息。我想只有“抽离愤怒”能形容气候人士的心情了吧,所以他们索性决定搅动起这滩“死水”,制造了今天会场内最大的新闻:Walk out of Warsaw Talks (退出华沙谈判)。
发起和参与这场抗议的,都是一些国际著名NGO领导层级别的人物,包括绿色和平国际总干事Kumi Naidoo, 乐施会国际总干事Winnie Byanyima, 国际工会联盟秘书长Sharan Burrow以及WWF全球气候与能源项目的主管Samantha Smith等,此外还有几百名来自各个国家的参会人事也加入进来。声势不可谓不大,阵容不可谓不明星级,大批媒体蜂拥而至。在几位NGO大佬们的带领下,队伍从场内餐厅门口,安静地走过会议中心再经过出口走到场外的台阶上,整个过程和平而理性。
地球之友的全球主席,Jagoda Munic说,“污染者和企业用他们的空谈控制了这场谈判,所以我们以‘走出来’的形式抗议。污染者厥词不断,我们行走毅然。” 地球之友与在场的所有公民社会组织一样,见证了很多国家政府在谈判桌上“令人震惊的”无作为,尤其是“肮脏四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和美国。同时,波兰政府也被认为是在帮助像煤炭公司这样的污染企业影响谈判,据说波兰政府授权专门为COP19开发的Apple手机应用还会向用户推送气候变化只是自然现象这样的信息。此外,本次大会最大的赞助商是阿联酋航空和阿尔斯通,场内随处可以印有其标识的坐垫等,它们均被认为是高排放企业。欧盟也表现得非常失望,他们在今年的大会上只提出了很小的减排雄心和微不足道的气候资金提案。
这次抗议的标语“Enough is enough”恰到好处地传递出社会组织的呼声,污染与排放,够了;谈判桌上的推脱与无为,够了!本该是抓紧时间争取产出的第二周,却经历了部长级别的关于资金的谈判不出资金,Loss and Damage机制因为资金国拒绝投入到实质性内容中的讨论而陷入泥潭,眼看着减排和对气候适应的支持都没有任何增长,想找到一条在2015巴黎大会上得出全面而公平的决议的道路,愈发迷雾重重。
正因为整个谈判让人失望,今天下午国内外NGO与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的见面会就显得格外重要。大家都想知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在谈判中到底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又如何让国内做的种种努力得到国际社会的切实认同并转化为谈判资本。
解主任表示,华沙大会是一次为明年秘鲁谈判搭建机制和为巴黎谈判做准备的大会,中国是支持公约现有谈判框架的,希望这次会议能确定下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竭力促成各方找到分歧最大的地方,这样明年更侧重落实性的谈判举行时,各国可以一一协商解决,中国在必要时也愿意做出一些妥协。同时,明年9月潘基文召集各国一把手召开的气候峰会是一次各国领导人从政治上推动谈判的机会。
谈到对谈判结果的预期,解主任分析了三种情况,一是一些国家赢了,一些输了,这实质上是一种失败的结果;二是大家都输,但这种结果没有哪个国家敢说负担得起,因为谈判是为了子孙后代和地球的未来;三是各国本着灵活开放的态度,有妥协,有共赢,可能有的国家不满意,但这会是所有国家都能接受的最好的结果,也是他个人认为正确的结果。
其实,中国在谈判中可以算得上一个争议国家,跟77国集团抱团似乎没有展现足够的支持力度,但在很多场合,都能看到听到中国在十二五期间为改善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做的努力。很多国际同行也会问到我们相关的问题,特别是此次会议前夕雾霾的消息遍及各大媒体的前提下。对这个问题,解主任谈到,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一直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积极调整国内产业,经济和能源结构,发展节能产业,提高能效,促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设施和消费方式向低碳转型,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并大举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淘汰小火电厂产能8000多万千瓦,“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了21%,此外,在风电,水电,太阳能的生产利用方面,中国都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他还特别针对雾霾在有些城市的常态化表示,应对气候变化与治理空气污染是一致的,相互支持,而不互为矛盾。接下来,发改委会把之前各种绿色试点中的成功案例汇编起来,进一步推广。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试点特意选在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致的各个地区,为的就是看什么样的地区适合什么的方式。
是的,听起来中国真的做了很多很多,但是做了这么多,污染等问题怎么似乎更严重了呢?解主任认为这是当前发展阶段决定的,中国有很多问题,但是不要回避,我们确实是排放大国,但我们一直在做出实际行动,效果的体现有一个过程。
如果中国已经做了这么多,国际社会却对我们做的知之甚少,只盯着污染问题看,那我们是不是哪里真的没有考虑到?在谈判桌上,中国一贯不会以“领导”姿态去左右谈判,一般还是很平和,但是否也正是这种态度,让很多国家觉得中国也没有为谈判进程做多少贡献呢?快两周的谈判下来观察到的一些情况,也许不仅是中国,各国都需要注意。
- 发言言简意赅,直击重点。代表们常常都太“礼貌”太有策略地“闲”了,花不少时间来感谢和把一些话反复换着表达方式说,几分钟讲下来不少国家可能都没听懂到底表达什么,无形间拖慢了进度;
- 不要“和稀泥”。有些国家拿到发言机会,不按主席要求发言,只顾把本国立场再讲一遍,或者附和或者质问一下他国,对本该谈的指定问题无建树就不说了,占用时间不比第一条弱;此外就是很多会都会推迟半个多甚至一两个小时才开始,也许联合国议事机制从来如此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但这耗去得时间不是后面延长一两天就补得回来的;
- 准备充分再出战。首先要明白,真的想要谈判出结果,想全身而退是不可能的,抱着毫发无伤的心态来谈判的国家要么是打酱油的,要么是冥顽不灵,因此在来之前,能明确好哪些方面有妥协可能,能做多少妥协,会比到了之后再拉锯有效。
明天是谈判的最后一天,我们实在没法期望,前面10天一直没有谈出什么结果,最后这么二十个小时之内,资金,技术和妥协奇迹般地冒出来,谈判桌上,上帝不会掷骰子。如果这注定是一届让人扼腕叹息的大会,政府,企业,NGO;,普通公众,都应该想一想,它为什么又再次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