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by: Cheng Guan

Chinese second leading negotiator, special climate envoy Huang Huikang, when interviewed by China First Financial Daily before the opening plenary of COP16 in Cancun, said it was neither correct nor acceptable that the negotiation process was blocked by MRV/ICA(Monitoring, Reporting and Verification/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 Analysis) issue. The crux that gloomied the negotiation wasn’t about transparency, but the weak political leadership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Huang also reaffirmed China’s principles on MRV/ICA that:
1. The definition of MRV and the use of this term should be differentiated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This has to be raised up at first as the most essential point. To developed countries, MRV ought to be a legal obligation in the processes of reducing their own emissions, providing financial support and implementing technology transfer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Based on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a long way ahead yet to achieve MRV which they uphold fanatically.

2.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MRV could but can only be used in the mitigations assisted by developed countries financially or technically. MRV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ose voluntary mitigations or adaptation activities with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evaluation work is under the scope of ICA discussion.

3. About ICA, BASIC(Brazil, South Africa, India and China) countries have reached several consensuses before Cancun. First, ICA is for all the countries, not targeting at one or a few developing countries. Second, ICA needs to respect for national sovereignty. Third, ICA remains focused on information sharing rather than information intruding or as a punishment tool.

如果没有MRV/ICA(可衡量、可报告、可核实/国际磋商与分析)的问题,正在进行的谈判会变得顺利吗?擦亮眼睛,答案是否定。因为如果没有MRV/ICA的问题,想拖延国际承诺的相关方也会抛出别的问题,旨在为其国内各种矛盾的处理争取时间。

07年在巴厘岛,美国在一片嘘声中被迫接受巴厘路线图中采取同附件一国家(Annex I countries)具有可比性减排努力的条文,而正式被牵扯入了AWG-LCA(Ad Hoc Working Group on Long-term Cooperative Action)下的一系列谈判。但由于美国国内的关于气候减排的政策和立法跟不上或者说无法保证其在国际社会上应有的承诺,所以美国在国际谈判桌上的各种策略核心只能是“拖一日算一日”,以等待其国内立法-那落后的半只脚跟上来。这里要说明的是,各个国家的国际和国内政策是紧紧相连的,一个国家没有国内政策的强有力保障,谈判官在国际上是无法信口开河的。这就是为什么谈判官在出访谈判一线的时候,并不是有很大余地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事实上,坎昆这样的会议是大家在会前的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里,各方学者和政客根据本国政策的实力和各方态势的发展而做出的综合阶段性结论,并将其在会上呈现,同时在会上再观察别国的新动向的过程。由于国内政策的制约,谈判官无法做到“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更不能头脑发热而做出各种承诺。这便是Christiana Figurers在天津会议结束时和Tracker座谈时,所告诫年轻人们谈判的复杂性与现实性,也是她叮嘱具有专业精神的年轻人,谈判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有持续的热情更要有极强的耐心。

回过头来继续分析阻碍谈判的真正原因-国际国内政策的相关性。对于现在的气候谈判的形势,所有业内人士心中都很清楚在本质上形成了这样一个等式,美国国内强有力的气候立法生效的一天 = 国际气候公约谈判取得实效进展的一天。这也是为何业内各方在坎昆开始前,甚至天津会议开始前便可清晰预测到今年的谈判在减排数字和法律约束力上不可能有任何突破,其原因就在于今年美国国会无法通过气候变化法案,尤其是在11月美国的中期选举后,由于民主党和共和党对于该问题的斗争,对于推气候法案的风向标更显不利。以此类推,如果在明年美国依旧推不出气候法案,那么南非大会的结果你是否也可以有自己的一番预测?当然这是我们都不希望看到的,所以这也是各利益相关方在一年不间断的工作中不断相互接触,不断努力改变和调整的。

为了在国内给其两党对气候立法的斗争赢得可贵的时间,美国政府派出的谈判队伍就要想尽各种策略,目的是为其国内赢得时间。09年在哥本哈根,由希拉里提出的“透明度”拖延策略比较奏效,这个策略的手法关键在于两点:抓别国软肋和挂钩。抓软肋是指首先提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尤其是中国存在的不得不承认而且短期内没法解决的问题。中国在信息透明和数据真实性上存在的问题可见一斑,不容置疑。其次是挂钩,是指将别国软肋与自身的“不作为”或“少作为”拉上关系,进而使别国的软肋变成了讨价还价的谈判砝码,这种直接挂钩在谈判形式上形成一种循环因果,俗话说就是一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扯皮状态,即:你不透明,我不减排,到底是要你先透明还是我先减排。在这种扯皮的悖论状态下,我们可以仔细看看中美各自谈判立场的倚重。如果双方都以气候全局为重以妥协为基本态度,那么双方的表现应该是都各自以“克己”的减排目标为立场之首,辅以指责对方的软肋。中国是这样做的。而现在美国明显是以指责对方软肋为首,“克己”为辅,这是一种以攻为守先发制人的策略。

中国代表团主谈判官苏伟在天津会议最后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称美国是“猪八戒照镜子”,意在点出美国对于中国拖延谈判时间的指责,是种贼喊捉贼的行为。在如此焦灼的状态下,让我们拭目以待各国策略的进一步变化与谈判局势的发展。

Tagged with:
 

Chinese second leading negotiator, special climate envoy Huang Huikang, when interviewed by China First Financial Daily before the opening plenary of COP16 in Cancun, said it was neither correct nor acceptable that the negotiation process was blocked by MRV/ICA issue. The crux that gloomied the negotiation wasn’t about transparency, but the weak political leadership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Read post

从大会的第三天开始,边会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涉及碳交易市场的。以第三天晚上7点到9点的中国碳交易(China Carbon Trading)这一场为核心,陆陆续续展开了关于方法学,核准等各种各样的边会。

周三晚的这个panel阵容绝对强大, panelist包括CDM的EB主席Clifford,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王庶,发改委能源所副所李俊峰(moderator),天津环境交易所(Tianjin Ex)的负责人,北京环境交易所负责人(Beijing Ex)梅德文,上海环境交易所负责人(Shanghai Ex)林建,国电能源所的蒋丽萍。由于panelist的强大阵容吸引了各国代表团代表,媒体,NGO等人员来听会,会场被挤的水泄不通。王庶谈到最近中国CDM的困难基本上归于是DOE数量少,EB对DOE要求越来越高,2012后政策不明朗。谈到中国碳交易市场,王庶表明中国主要学习EU ETS的经验。并且发改委逐步摸索建立中国自己的碳交易市场暂行管理规定。

天津Ex的负责人说到他们会开设试点行业和试点地区进行碳交易,例如她提到5省8市,提到电力行业,并且提到要从CDM借鉴经验逐渐演变到碳交易市场。这点后来被蒋丽萍纠正,说碳交易市场不应该从CDM演变。个人来说我同意这点,CDM是一种以政策为导向(policy-driven)的产品,碳交易市场要想存活的长久并发挥巨大价值必须是以市场为导向的(market-driven)从这点看,CDM和碳交易市场还是存在理念上的差别的,当然在方法学等技术问题上会有很多可以相借鉴的地方。其次,蒋丽萍还提到,虽然起建的碳交易市场是国内的,但终究是要和国际市场接轨。个人认为这是必然的趋势之一。起步阶段就接轨会带来很多问题,在起步阶段,中国的碳交易市场是需要保护也需要时间成长的。
出于对中国碳市场的高度关注,我对panelist提出了如下问题

“From GCCA, first thank you for all the panelists and thank you for your great speeches. My first question goes to Ms Zhai Lingling. As you just mentioned you will test the market mechanism from some pilot industry, like you just said power industry. So will Chinese biggest power companies like Guodian, Huaneng, Huadian sign kinds of contracts with the government to set a cap? Cause no cap, no trade. Do you have any sort of figures that could share with us?

My second question goes to Mr. Zhang Jianyu. As far as I know, a lot of my friends and classmates studying or working in the US wanna back to China to run their own business. Some of them have perfect financial training and have energy trading experience. You just mentioned the importance of entrepreneurship, so if we wanna join the carbon trading market, do you have any guidance for us, for the young pioneers overseas? That’s my questions. Thank you so much!”

/首先感谢各位的精彩发言。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提给翟玲玲女士的,您刚刚提到国内会建立一些试点行业来试验这样一种碳交易的市场机制,你也提到了电力行业。那么我的问题是,政府会和一些大的电力公司,例如国电,华能,华电这样的公司达成一种意向,设立一个行业内总体碳排放量的上限基准吗。因为没有这样一个总量标准,就不存在交易的可能。在这方面,你有数据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提给张建宇先生的,据我所知,我有很多在美国工作和学习的朋友很想回到国内创业参与碳市场,他们都有非常良好金融背景,一些还做过能源交易的相关工作。您刚刚也提到了现在对于中国而言,企业家精神非常重要,您对这样的年轻人有什么指导建议吗?以上就是我的问题,谢谢!

关于第一个问题,翟玲玲确认他们的确会开一些试点行业,但是现在具体事宜在研究当中,暂时没有什么具体的数字可以分享。第二个问题,张建宇希望我可以和一起与会的First Climate的负责人在会下详细了解情况,但是他对于海外具有广泛视野和企业家精神的年轻人,特别强调一点,能够回来最好尽快回来。

Tagged with:
 

从大会的第三天开始,边会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涉及碳交易市场的。以第三天晚上7点到9点的中国碳交易(China Carbon Trading)这一场为核心,陆陆续续展开了关于方法学,核准等各种各样的边会。
周三晚的这个panel阵容绝对强大, panelist包括CDM的EB主席Clifford,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王庶,发改委能源所副所李俊峰(moderator),天津环境交易所(Tianjin Ex)的负责人,北京环境交易所负责人(Beijing Ex)梅德文,上海环境交易所负责人(Shanghai Ex)林建,国电能源所的蒋丽萍。由于panelist的强大阵容吸引了各国代表团代表,媒体,NGO等人员来听会,会场被挤的水泄不通。王庶谈到最近中国CDM的困难基本上归于是DOE数量少,EB对DOE要求越来越高,2012后政策不明朗。谈到中国碳交易市场,王庶表明中国主要学习EU ETS的经验。并且发改委逐步摸索建立中国自己的碳交易市场暂行管理规定。
天津Ex的负责人说到他们会开设试点行业和试点地区进行碳交易,例如她提到5省8市,提到电力行业,并且提到要从CDM借鉴经验逐渐演变到碳交易市场。这点后来被蒋丽萍纠正,说碳交易市场不应该从CDM演变。个人来说我同意这点,CDM是一种以政策为导向(policy-driven)的产品,碳交易市场要想存活的长久并发挥巨大价值必须是以市场为导向的(market-driven)从这点看,CDM和碳交易市场还是存在理念上的差别的,当然在方法学等技术问题上会有很多可以相借鉴的地方。其次,蒋丽萍还提到,虽然起建的碳交易市场是国内的,但终究是要和国际市场接轨。个人认为这是必然的趋势之一。起步阶段就接轨会带来很多问题,在起步阶段,中国的碳交易市场是需要保护也需要时间成长的。
出于对中国碳市场的高度关注,我对panelist提出了如下问题
“From GCCA, first thank you for all the panelists…

Read post

UNFCCC天津会议的第一天,一切只是启动。对于一个圈内人来说,第一天我还未闻到任何硝烟的味道。只是大会例行主要的立场陈述(country group statements),从77国集团+中国开始,依次是非盟,小岛国联盟,最不发达国家(LDC),伞形集团,欧盟(EU),阿拉伯联盟等等,再到非政府组织团体(NGO groups)。各自的陈述大同小异,让我想起了我读书时做过的哥本哈根模拟谈判(Copenhagen mock negotiation),那个时候每个“代表”很遵守时间,大家的开场陈述都严格控制在1分半到2分的样子,陈述切中要害,抛出各自的核心立场或者核心提案。而现实的大会,虽然大屏幕上有倒计时,但没人理会,他们的开场陈述冗长,而且更加diplomatic。听起来会觉得所有人都在重复一样的话。

但是,在清楚各stakeholder立场的情况下,非常仔细的听他们不同的措辞和词语安排,还是能听出或者叫re-confirm他们其实不同的立场。其中EU强调了要坚持Copenhagen Accord里部长级谈判已经确定的事情,不要再浪费时间重谈这些已经确定的事情。对于这点,我个人也不是太清楚这些事情到底是指哪些,不知他是指KP还是LCA。

谈到KP和LCA。便先简单普及性介绍一下这两个不同的工作组。AWG-KP是专门为《京都议定书》而设立的工作组,谈判关于KP第二期的事宜。AWG-LCA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下为长期合作而设的工作组。这两个工作组并行的谈判也就是俗称的“双轨制”。美国没有加入KP,所以在KP的会里你不会见到美国的代表;而在KP和LCA的会里,你都可以看到中国谈判官的身影。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各种场合都强调中国坚持“双轨制”的谈判构架,因为如果“双轨”一旦并“单轨”,那么对中国是十分不利的。中国现在顶着很大的压力在支撑KP的轨道。

现在非常明显的是,KP是天津和坎昆的副业,谈的非常沉闷,打不开任何突破口,几乎就是相持消耗战。代表们几乎只是顶着各自的立场,就这么耗下去。看的出各国都认为既定谈不出东西,也并不放太多人力和精力,精英们都应该集中在LCA的战场上。正所谓“大会乱哄哄,小会定乾坤”。“定乾坤”的LCA谈判,现在全部都是闭门的。就是说,即使你就在大会的楼里,你依旧很难知道这个“乾坤”是如何定下来的。

继续回到上面的话题,各代表在大会上的陈述:在资金援助的问题上,你可以听出,依旧所有要钱的国家会提public money,所有给钱的国家尽量避免提public money,尽量提diversity funding mechanism。发达国家不想用纳税人的钱来资助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而是更想鼓动用市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这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短期内很不现实,所以在发展中国家眼中,这是一种托辞和不负责任。因为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说,即使发达国家是抱着“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的良好的意图,市场的方法也会给亟待帮助的弱者带来明显的不公。因为市场的方法就是强者生存的法则,强大的知识产权壁垒,弱者本身孱弱,还是要从强者那里购买技术,这让无钱无技术的弱者彻底无力回天。好的市场或许长远上是双赢和多赢的,但气候变化是急症,等不了那么远。

而站在发达国家的角度来说,很多发展中国家不过是一个个嗷嗷待哺的无底洞,不知道一笔笔纳税人的钱投下去,哪天才是个头。由此也牵出了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和信息透明度的质疑。如果发展中国家不先给出各自政府能力建设和透明度的改善,发达国家不肯放钱;而发展中国家认为,如果没有钱,更谈不上能力建设了。这就变成了“先有鸡还是有蛋”的悖论。好在UNFCCC秘书长Christiana一直很明显在双方纠缠于public money和monitoring capacity and transparency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较量中,明显还是强调要先有鸡,才能给鸡下蛋的机会,所以要先放钱才能让一切改善运转起来。

抛开谈判的纠结,第一天最让人兴奋的是GCCA(Global Campaign for Climate Action)和tcktcktck的Green Great Wall活动,活动引来大会秘书长Christiana的第一个公开亮相,甚是不易。而对我个人而言,最兴奋的是,Christiana在我们的巨幅Great Wall前接受路透等媒体的采访后,我走过去指着我的衣服和她身后的巨幅幕布说:

“I am the negotiator tracker from this organization. Could I take a picture with you?”

She was so nice and said “sure!” Then, she spoke in a secret way like that “I always want to let my daughter to be a negotiator tracker” 见状我急忙说“sure! she is more than welcomed!”

会场间隙,眼前闪过一张张熟悉的脸,解振华,刘振民,等等等等。走路经过刘振民,他正和某Party代表说话,我走过了便又转回身停下,正好他们谈完,穿过一秘二秘和周围一圈秘书,我伸手上前,保留去年认识他时的称呼“刘大使”,遂说“刘大使好”,“我们去年在纽约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见过面,您那时还是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代表,这么快您现在又回到外交部做部长助理了”,不过说话内容有限,用他的话说只能限于“和老朋友叙旧”,谈话内容不可扩展至其他。 Reception时,眼前晃过WRI在DC的项目负责人;闪过NRDC负责人,在国会和她聊过transparency的问题;还有AWG-KP里的秘书,原来只在官网照片里看到过。

第一天的感受,预热,兴奋,叙旧。

还有,我没有想到闭门会议会这么多,远远超出我的想象。这个世界依旧是少数人的世界,是吗?不是吗?

 

预热/Warm Up

On October 7, 2010 By

天津谈判和坎昆谈判的主题将问绕着LCA的资金问题为主要突破口。中国将坚持顶住“双轨合并”的压力,强力支持住KP的谈判轨道。希望谈判官们就现有的资金机制问题达成一致,尽快启动快速资金,并且在长期资金机制上达成共识。

Rea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