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VS. 200 当前发展还是历史责任
Posted on 08. Oct, 2010 by amilyyang in China
会场里越来越多传出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阻拦会议进程”的声音:“像场外的雾蒙蒙的天气一样,会场里的会谈像是在恶性循环。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阻拦会议进程。他们中的一些只是想要确认旧的协定的仍旧有效,或者使像美国一样的未签订协议的国家来做出类似的承诺-使LCA的谈判轨道上运行和京都议定书平行的承诺。美国却在等中国行动。”
听多了类似的声音后,特别是被Phil(澳大利亚追踪员)问道:“我真的特别讨厌中国,为什么中国不能MRV,只是一个小小的承诺而已,为什么让整体大会都没有办法进行。”我也开始问自己,为什么呢?
在很多SIDE EVENT上,中国的努力都被广为称赞。NRDC(Natural Resource Defence Council)的边会上,作为美国的NGO,一边倒的支持了中国的减排行动。很多人都在惊叹中国的减排行动和力度之大。(大会分为几种类型:contact group meeting 为例的大会,会场分为三个部分,主席台上是联合主席等,台下前半部分是各个国家的代表,即佩戴红色牌子的人,他们是有桌子和牌子的,在开幕式的时候,签订协议书的国家是黑色牌子,没有签订的国家是白色的牌子,比如美国。NGO和媒体,即佩戴黄色牌子的人,坐在会场后半段,没有桌子。这些人只能听,没有机会说。而SIDE EVENT是政府和NGO等举办的特定专题的小型讲座或研讨会,所有人都可以入场。讲座举办方会给出关于最新的研究进展,或者是对于谈判进程的分析。)
但是“China is blocking the way”的说法还是传开了,而且是以哥本哈根再现的方式。在哥本哈根的时候,整个谈判进程走了令中国人很吃惊的路线。温家宝总理宣布中国减排行动,敦促大会进程的时候,中国的诚意和努力是博得了大会的称赞,而转而督促美国行动。而过了仅仅一周,希拉里的“美国愿意加入千亿美元援助计划,条件是发展中国家透明。”
千亿美元之说来自荷兰人德波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秘书处负责人。他曾公开表示,发达国家每年要提供千亿美元的资金援助,才能有效地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根据《公约》,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这样的资金援助,是发达国家应负的责任。但美国显然忽略了这个责任。过去两年中,尽管增加了很多场次,气候变化谈判却几乎没有进展。美国不怎么愿意掏钱,大家在资金问题上谈不拢,是谈判停滞的主要原因之一。
终于,人们等来了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表态。她也因此成为当天谈判会场最为耀眼的明星。中美气候外交博弈的天平,似乎开始向美国倾斜。一位孟加拉人对我说,美国已经在资金问题上做出让步,中国也该有所妥协了。他这个观点,在贝拉中心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
“中国在阻碍进程,而美国才是救赎主”的感觉,从谈判倒数第二天开始就来了个大转弯。这种转折在哥本哈根大会结束后达到了顶峰。《当时我在那里》一文成为了国际舆论的代表。
20年内,中国的发展成了新的谈判焦点:情况有变,中国成为了新的世界经济体,高速的发展带来大量的排放,同时也成为了原本不受强制减排约束力却被大会敦促采取措施的国家。
按照2007年巴厘岛气候大会达成的协议,目前的谈判为两轨并行制:发达国家(除美国外)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具体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以及美国则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框架下进行长期合作行动的谈判,包括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转让、能力建设等内容。其主旨是将否定《京都议定书》的美国以及中、印等逐渐迈入排放大国的发展中国家,纳入全球气候谈判的框架。在此框架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负有“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
这也解释了大会的全程为何如此复杂而冗长——《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哥本哈根会议的许多会场,经常可见两个并列的会议室,一个门上标着“KP”,表示《京都议定书》;另一个门上标着“LCA”,表示《公约》下的长期合作行动。
与1997年签订《京都议定书》时的雄心壮志相比,如今的“伞形国家”和欧盟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他们坚称,全球升温若要控制在2摄氏度的安全范围内,光是发达国家受到强制减排目标的约束已然不够,发展中国家需要被区别对待,中国应当承担更多责任。
许多看来,如果中、印等排放大国没有进入量化减排承诺的框架,发达国家的减排政策所实现的环境效益,会被发展中国家新增的排放所抵消,因此要将中国、印度等所谓的“先进发展中国家”一并纳入到同一个法律框架中,以便实施国际核查。
以20年内的发展,换取原有签订京都议定书时所参考的200年的排放总量,这正是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争执所在。
围绕着MRV的交锋成为中美论战最为激烈的部分。一些观察人士指出,中国主要担心内政被干涉。“如果要核查中国的碳排放数据是否真实,可能会有国际核查部队进入中国,而中国政府显然更愿意采取单边的独立行动。”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李雁告诉记者。但她也认为,中国的核查系统确实同国际的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天津会议初始,中国谈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表示中国在MRV上是可以商讨的,但在整体会议进程中,大会时,中国以程序性问题要求大会在KP条件下商讨会议,又一次成为了被攻击的对象。
清华大学EEE中心的姜冬梅教授解读为:20年的发展变化与200年的排放的历史责任之争。